宏图伟业 润泽四方
科技要闻

科技平台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时间:2009-04-25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用平台建设。参加全国“两会”的科技界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深表赞同。

  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表示,近年来,通过中央和地方各个层面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科技平台”)建设,国家的战略性、公益性、基础性科技资源得以有效整合、集成和优化,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提高,科技投入效率明显提升,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有效地支撑了重大科技创新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科技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记者从科技部了解到,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科技基础设施逐步加强,科研基地队伍日益壮大,科技资源积累不断增加。

  2002年,科技部、财政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建设科技平台、促进科技基础资源开放共享的构想。2004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4部委共同制定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明确了科技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2005年,4部委又联合发布了《“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施意见》。2006年,科技平台建设列入了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005年至今,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在大型科学仪器、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和自然科技资源等重点科技基础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建成了国家图书文献中心(NSTL)、国家气象数据共享中心、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中国数字科技馆、北京二次离子探针中心、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平台等一大批示范工程。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设了(或在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30多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6个国家实验室、25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00多个国家工程中心、575个企业技术中心、105个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以及若干大型仪器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国家研究试验基地、重大科学装置和仪器设备总体上已具备一定规模,积累了一批重点领域的科学数据和文献,收集整理了一定数量的种质资源和标本,建立了部分区域性的观测与监测网络。

  科技平台建设给科研人员的创新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泽对此深有感触。他举例说,国家图书文献中心通过采用“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方式,有效地避免了重复采购,并保持文献订购种类的持续上升,实现了全天候运行的提供免费文献检索和网上全文传递服务,科研人员提出使用需求后,24小时之内就能得到相关的资料。2007年年底开通的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实现了“全国、区域、省市区”三级整合共享,分散于全国七大区域31个省市的1.2万台套单价4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通过信息平台向全社会开放,促进了各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提高。

  在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的带动下,各地方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以及科技、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地开展了地方科技平台建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浙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广东“产学研合作平台”和重庆“科技检测超市”等,已经成为在区域乃至全国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技平台品牌。

      浙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御寒”

  全国人大代表姚献平是杭州市化工研究所所长,对于科研仪器的购置,他有一个原则:只要在临近区域能够找到的科研仪器,就不会去购买。之所以限制研究所购买科研仪器,一方面是由于他主张充分提高科研仪器的使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浙江省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了科研仪器的共享共用。

  姚献平介绍,浙江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启动较早,启动之初就提出了建设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一批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一批重点科研机构、一批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批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等“六个一批”创新载体的设想。近几年,浙江省又提出建设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这是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打造的“跨单位整合,产学研结合,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创新载体。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实验动物公共服务等在内的33个创新平台。这些创新平台各具特色,如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整合了浙江省内的10个科技文献机构,整合之后平台的文献资源量占到该省的90%;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整合了1200多台大型科学仪器,解决了原来各科研单位自有仪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程,浙江省在33个创新平台的建设上计划投入资金24.9亿元,实际已投入13.7亿元,这些平台有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等功能,为8700多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服务收入约2.9亿元。

  除了服务于企业的科技需求外,这些平台还集聚了科技人员70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800多人,院士20多人;在平台支撑下,众多科技计划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仅2007年,就有301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顺利实施,而这些项目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浙江省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企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也会碰到更多的技术性难题,还可能需要更多的标准化检测。为此,浙江省重大创新服务平台又担当起了帮助企业渡难关的重任。”姚献平说,浙江省科技厅将着力打造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为帮助企业“御寒”的重要手段。计划到2012年,浙江省将建设8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5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

  广东:产学研合作平台引领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平台是培育形成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是科技人才集聚的高地。”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对引领支撑广东经济和产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广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省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践中,创新性地采用国际先进的战略集成管理工具——技术路线图,组织该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这种战略集成规划方法,制定相关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展广泛合作,形成以技术路线图为发展指南的合作紧密、目标明确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李兴华介绍,广东省科技创新平台大致可分为产业公共创新平台、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省外重点大学在粤研究院等五类,这些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力支撑了广东的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

  2008年,广东省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达到20个,平台中建设的实验室、研究中心和检测中心总数超过50个;277个专业镇中一半以上拥有技术创新平台;依托企业共组建了342家省级工程中心,覆盖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电等支柱产业;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达到72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到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07家,省级公共实验室18家。此外,2008年,广东省外重点大学(含我国香港)建立的在粤研究院已经超过50家,其中深圳就有40多家,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研究院。这些研究院落户广东,推动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李兴华认为,广东省联合科技部、教育部首创了省部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主要是在利用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丰富科技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大力推进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建设,着力攻克制约广东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加快科技成果在粤的产业化。当前,广东不少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已与产学研创新联盟成功结合,成为这些产学研联盟的运作载体和依托机构,这不仅是广东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特色,也是其成功运作的一大核心武器。国家和省市上下联动组建一批服务于全省支柱性产业的创新平台,是广东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的特色,对形成多级政府之间纵向的合力,加大协调力度,优化平台创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代表委员为科技平台建设建言献策

  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肯定我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已经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坦言,目前我国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及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是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另一方面整体布局相对缺乏,共享机制尚不完善。科技基础资源的多头管理、重复分散的问题在一些重点资源领域还比较突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认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他建议,信息服务类的科技平台,要引入商业机制,吸引更多的人使用;设备服务类的平台应该加强网络建设,为异地的科研人员提供网络服务。此外,他还建议科研实验设备能够在不同的平台间实现流动,向经营管理好、使用效率高的平台倾斜。

  姚献平也表示,很多企业都购置了大量的科研仪器,有些是确有科技需求,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装点门面。他认为,衡量一台科研仪器的价值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使用效率,如果利用率不高就是对科技投入变相的浪费。因此他建议,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定要加强制度建设,以考核科技投入是否产生实效。

  张泽则建议继续加强投入,充分发挥科技条件平台的作用,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扩大平台的覆盖范围。